山东韵杰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韵杰)成立于1991年4月,占地总面积480余亩。两次荣获“国家印刷示范企业”;是“国家绿色印刷企业”、“印刷行业AAA级信用企业”、“高新技术企业”、“A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多年获得“中国印刷包装百强企业”荣誉称号。
山东韵杰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道路上可持续发展。不断加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打造出全新的智数化生产车间。在不断优化整体环境、提高企业文化、增添创新动力的同时,而逐步成熟生产管理模式、生产工艺和技术创新。公司现拥有:国际、国内顶尖的印前、印刷、印后设备200多台(套)。
公司致力于科技创新、绿色环保、文化创意、跨界融合,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凭借着多年的优质产品质量、多元化的服务和及时交付时间,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一致好评。多次获得相关出版单位颁发的“印装周期激励奖”、“印装质量奖”、“国家重大出版项目印制突出贡献单位”、“中华印制大奖”、“重点项目支持奖”、“攻坚破难奖”、“优秀合作伙伴奖”等。长期合作的出版社、图书公司等40 余家。走技术创新道路,公司获得4项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
主要产品:以党和国家重点印刷任务、重大主题出版物和高等教育教材、中小学教材为重点,可印制40克薄纸到350克厚纸的印刷,精装工序可以做到8厘米后的精装书,形成了自己的产品特色。目前在公司产品结构中,政治(党和国家重点印刷任务、重大主题出版物)、哲学、法律、经济类,高等学校教材和教辅,辞书、字典类占,中小学教材教辅和其他类图书。是中央国家机关印刷服务定点单位。
面对当今科技的日新月异和企业的高速发展,标准在企业逐步实现数智化转型的道路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山东韵杰深刻地意识到企业标准化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企业建立和实施标准化管理制度,对规范企业科学管理、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9年,山东韵杰积极开展标准化建设,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特点、满足长远发展需要的标准化路径,瞄准制度标准化、数据标准化、流程标准化、产品标准化的工作目标,提出了“用制度管人、用流程标准管事”的标准化建设思路。对企业的管理、经营、生产、技术等环节的各个过程,均编写、制定了标准化工作流程,并建立了标准的实施、监督、改进和考核办法,形成了标准化管理的有效闭环,助力企业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自2023年10月15日开始,山东韵杰启动了“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创建和评价工作,按照企业标准化系列国家标准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标准化工作机制,构建企业标准体系,深化标准化工作内容。
1
广泛宣传动员,树立全员标准化意识
利用厂区内橱窗宣传栏、横幅、标准化知识培训、季度标准化工作流程考核等,让全体员工更有效地理解和应用标准,让标准养成习惯,使标准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发挥作用。
2
构建科学的企业标准体系
依据GB/T15496—2017《企业标准体系 要求》等五项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运用标准化的原理和方法,结合企业现有的标准化基础,健全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标准管理体系,编制了涵盖企业所有职能范围的标准体系表,并推动企业标准体系的运行和优化。企业管理标准、岗位职责的修改和优化已升级为3.0版本,逐步完善了产品实现标准、基础保障标准、岗位标准三大标准体系。经过优化企业产品实现和基础保障标准有310余项、制修订各类标准100多项、岗位工作标准70多项、流程图135个组成了企业标准体系。
3
建立企业标准标准数据库
依据需求,建立企业标准体系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标准的网络化运作,便于标准流转,实现标准的动态管理,为企业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基础保障。依据需求,建立企业标准体系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标准的网络化运作,便于标准流转,实现标准的动态管理,为企业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基础保障。
4
开展标准创新
围绕企业运营和产品特点,依据企业的生产技术能力,提升产品技术指标。两项企业标准在全国企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自我声明公开,《图书印刷品质量要求》(Q/SDYJ05-2024)、《中小学教科书印刷品质量要求》(Q/SDYJ05-2024),这两项企业标准经过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测,企业产品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且多项技术指标高于国家标准。
5
重视标准化建设的保障
企业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积极支持,保证标准化体系有效运行。如咨询指导、外派培训、参观学习、绩效奖励等,累计经费已达47万余元。其中用于奖励员工严格按照岗位标准工作及岗位标准落实到位人员的资金共计投入近27万元;用于企业员工外出学习标准化知识、参加标准化活动、企业对于标准化建设贯宣宣传方面共计投入资金20余万元。
山东韵杰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为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化了全员、全要素、全流程的标准化管理要求以及体系化、个性化、科学化的标准化管理方式,优化了工作流程、改进了薄弱环节、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能、促进了技术创新,为企业的科学管理和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